9月22日,深圳市金聲玉振黃金與中國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儀式暨首屆深港澳文化交流與黃金產業實踐沙龍在深圳隆重舉行。
本屆沙龍由深圳市文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科學院、深圳大學國學院經典研究中心指導,深圳市金聲玉振黃金與中國文化研究院發起主辦,中國黃金報社、粵港澳創業者交流促進會、澳門金業同業公會、澳門深圳經濟文化促進會、澳門青年領袖議會、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學會參與支持。
此次活動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和行業大咖齊聚一堂,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的文化專家、港澳專家以及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共同探討黃金產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金聲玉振國研院院長祝安順和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周彥君擔任主持。
其中十八位專家蒞臨現場,來自清華大學的劉曉峰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的李山教授現場連線,以“深港澳文化交流、融合、創新與實踐”和“傳統文化創新及黃金珠寶產業賦能”為議題共同探討文化賦能黃金產業未來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方法,大家一致認為,黃金產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是未來的趨勢,而深圳作為中國珠寶產業的聚集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此次沙龍為推動深港澳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機遇。
【深港澳文化交流、融合、創新與實踐】
學者和專家,以“深港文化交流、融合、創新與實踐”為主題,分享了他們的見解和經驗,探討了如何實踐這一課題,并提出了更多關于如何促進產業融合和文化交流、社團融合和文化交流以及學術融合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建議和措施,具有前瞻性、實用性和建設性意義。這些珍貴的建議和措施將有助于更好地促進深港文化的繁榮發展。
多方力量共促深港澳文化融合
深港澳文化同出一源,只有共同尋找到文化的根源,才能夠理解彼此的獨特性并接納這種多樣性。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李山教授指出,雖然深港澳特殊的歷史淵源在文化上是分離的,但是我們都有共同的根。
鳳凰網深圳主編,首席內容官許滸傳說:“今天我們談到各種工藝美術大師,新的國潮需要一個源頭。三地的文化合作可以在充電寶上找到一個很好的范例。充電寶有三個接口,USB、蘋果和type-c,融合是指一個電源,而開放則是指三個不同的接口。國學經驗,我認為是真正的電源,因為只有這樣的電源才能完美解決什么叫包容和開放?!鄙罡郯奈幕粌H在質上相同,還同樣都處在日益更新、不斷進步的歷程中。只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交流互鑒,才能促進彼此的進步和發展。
澳門青年領袖議會會長、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學會會長蔡強表示,自今年大灣區全面通關以來,深港澳的往來變得更加頻繁。線下社團活動、文化交流和講座為三地的社團成員提供了良好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增進友誼并拓寬視野。同時,蓬勃發展的在線平臺也為三地的社團成員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渠道,促進了他們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最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可以建立一個開放的包容環境,鼓勵成員積極參與和交流。
深圳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梁立勇強調,要更加重視民間力量在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并從產業角度尋找著力點。從產業和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將文化融合融入產業發展不僅具有挑戰性,也是一種難得的機遇。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潤色民間文化的精髓,可以更好地詮釋產業和歷史文化的精髓,使受眾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相關知識。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泰山學者楊海文也強調,國學是金雅福的黃金,金雅福的國學是深圳的黃金。我們應該將有溫情的國學帶進企業,要將有特色的企業國學回饋社會。強勁實力的企業所代表的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相結合,更有助于提升整體競爭力,為文化交流、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共創人文灣區,培養下一代的文化認同
共建人文灣區,增強粵港澳青年文化認同,對于推動區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青年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暨南大學文學院劉茜教授表示,少年強則國強,他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決定著區域乃至中國未來的發展,這不是小問題。這個問題要說到怎樣改變,當然是靠教育。
金聲玉振國研院院長祝安順強調,增強深港澳青少年的文化認同,需要用心交換心,融合不僅在形式、硬件上,還要用心去感受。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院長唐文方也指出,粵港澳地區最終的融合是心跟心的融合。
在與會專家的一致觀點中,青少年研學活動被認為是實現文化認同培養的關鍵路徑。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通過游學活動,我們可以充分展現并讓青少年們深入體驗到其中的魅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內地事務顧問駱云峰說:“今年初,香港全國青聯委員協進會主辦了’百萬青年看祖國’活動,掀起了香港青年赴內地交流的熱潮。然而,目前亟待加強的是文化交流方面的活動。例如,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技藝融入到研學活動中。在過去,我們可能只是前往景德鎮等地方參觀陶瓷制作過程,但卻未能邀請到專業師傅進行現場展示和指導。未來,我們應該注重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研學活動中,讓參與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span>
共建共享嶺南文化,增強大灣區文化交融
粵港澳創業者交流促進會副會長潘承志指出,嶺南文化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通過這個主題,可以向深港澳居民展示中國每個地區的美食、活動等,讓參與者在體驗中深入了解各地文化,讓從內地移居到澳門的人感受到家鄉的獨特風情和韻味。
奢侈品財經作家、吳曉波創作助力歐家錦表示,歐美奢侈品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以及對于商品角度呈現,在某種程度是走在我們前面了。我們需要把中國傳統生活方式跟企業營銷跟品牌文化塑造做完美融合,去呈現生活的美好。
以24節氣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巧妙地將文化與物質載體結合起來,展現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塑造的美好生活?當我們擁有這樣的載體時,就能夠創造出非常多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
【傳統文化創新及黃金珠寶產業賦能】
黃金珠寶行業想要繼續前進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或者說行業發展想要更好的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就需要從文化深處獲得更多創作靈感和啟迪,設計上如何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文化內涵,值得深入挖掘。
國潮不是單純復古,是傳統文化的先進表達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周彥君表示,國潮顧名思義就是代表中國的潮流,國潮的崛起是隨著國家的實力不斷增強必然出現的,隨著國家實力的變強是自然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發展和文化認同。當前,整個行業正積極挖掘文化元素的潛力,不僅高端定制客戶對文化賦能的產品有著強烈的偏好,眾多專業渠道對于缺乏文化底蘊的產品也是持以排斥態度。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印鈔幣總公司專家人才庫專家羅永輝表示,對于國潮,有兩點是最重要的。一是匠心,二是創新。過去討論跟現在討論的都是傳統文化,沒有傳統文化作為基礎,創新就沒有立足點,就成了無根之水。在創新之前一定要對傳統文化、傳統手藝有透徹的了解,否則即使做出新品,很可能也只是拾人牙慧。作為大國工匠,我們應當積極拓展視野,認識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把自己的眼界打開去認識更多的東西,見得多了才更知道應該怎樣去堅守。
推動傳統文化活用,為黃金珠寶消費注入生命力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問永寧強調,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創新是需要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金玉器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結晶,是文化遺產轉化為現代鮮活的消費動力的典型物質載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不乏深入的文獻和精美的文物,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現代的產品。通過增強現代文化自信,而不是局限于對古代文物的自信。
非遺工藝的匠心與創新
非遺最好的傳承是跟生活發生關系,尤其是跟當代年輕人發生關系,拉近跟當代人的距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遺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志剛表示,非物質遺產不僅僅是文化認知,應該是傳承人主題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是一個非常生動的文化實踐,這種文化實踐就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中國琺瑯彩第一人、清代官窯“熊窯”傳承人熊建軍說,黃金珠寶要用非遺技藝去融合,因為珠寶跟黃金是沒有溫度的,是一個冰冷的東西,但是用非遺的技藝去跟它加溫度,就能讓它創造生命力。
中國黃金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劉艷紅舉例說 ,協會數據統計,古法金從2017年整個古法金銷量不到20噸,但是到了去年的年底超過了180噸。行業需要跨界,需要更多用文化來進行更多的藝術表達,我們是有先進的制造藝術,但是文化內涵是要有進一步挖掘。黃金不是鉑金,也不是鉆石,黃金作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自帶流量。中國老百姓對黃金有根深蒂固的情結,加上行業匠心的鍛造,工藝的改進突破。所以國潮來臨的時候能夠跟時代同頻共振。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技術代表性傳承人袁長君指出,非遺工藝在為黃金珠寶行業注入價值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材料價值,即使用非遺工藝所制作出的珠寶首飾,其材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價值;其次是藝術價值,非遺工藝制作出的珠寶首飾設計獨特,極具藝術性;最后是工藝價值,采用金銀雕技術、3D打印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制作出的珠寶首飾,具有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審美價值。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非遺工藝也將會不斷被運用在更多領域,進一步推動珠寶行業的發展和壯大。
在《孟子·萬章下》中孟子曾評價孔子為:“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闭缜迦A大學歷史系劉曉峰教授所言,古代人把金之音作為天之音,把玉作為地之音,金聲地振是天地之和,在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和諧非常之寶貴。整個中國金屬文化核心概念就是和諧,金屬豐瑞,非常善于打破舊的現狀,開創新的局面。
深圳市金聲玉振黃金與中國文化研究院及深港澳文化交流與黃金產業實踐沙龍就是這樣極具價值的溝通平臺,通過深入探討文化交流和黃金產業實踐案例,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既營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也尋求新的突破,為大灣區文化交流注入和諧與創新的元素。